百家讲坛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

百家讲坛读宋史MP3
  • 格式:MP3
  • 状态:完结
  • 语言:普通话
  • 长度:20集
  • 大小:151.61MB
  • 主讲:王立群

百家讲坛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简介: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一)重构的早年

赵光义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位皇帝,他的即位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兄终弟及制的神话。这种不太合乎常情的即位,备受历史学家们的质疑,他们认为那一夜的斧声烛影,成为赵光义一生的巨大转折。他通过一种非正常的手段,成功上位,顺利地坐上了大宋王朝的头把交椅。对后人而言,这场斧声烛影,就像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对赵光义而言,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了。而在宋太宗的内心深处,一直惴惴不安,他担心,他恐惧,他要通过持续的造假来证明他的合法,他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强化他的权威。他要通过努力消除太祖的影响,由此由宋太宗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先从他的早年开始,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宋太宗的早年,正史记载的简单而模糊,他的自述又与历史事实矛盾,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很难说得清楚。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宋太宗的确动了一番脑筋。由于北宋建国来源于陈桥兵变,因此,在陈桥兵变上,宋太宗又做了文章。

陈桥兵变是北宋开国最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他就是开国功臣,因此在赵光义心中,非常看重陈桥兵变,但史书都记载,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那么其他的史书怎么记载的呢?赵光义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呢?

尽管赵光义有意夸大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但历史的真相是掩盖不住的,人们还是抓住了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就连北宋时期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重构的早年》。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二)光义尹京

在北宋初年,有三个人的关系异常亲密,他们就是赵匡胤、赵普赵、匡义,这三个人在北宋初年关系非常好,就是他们促成了北宋开国最重要的事件——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在史书的记载中,俨然一次突发事件,其实它是赵匡胤及其集团蓄谋已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次改朝换代的军事政变。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这个策划集团至少包括三个关键人物:赵匡胤、赵普、赵匡义。那么这个三人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大宋建国过程中和建国伊始,赵匡胤、赵光义、赵普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亲密的铁三角关系。这个三人组织,走得很近,不仅策划了大宋建国的陈桥兵变,而且在开国之后的重要决策中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亲密的铁三角并没有持续很久,就出现了裂痕,最终分裂为明争暗斗的政治集团,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冯瓒事件中,赵普是想借冯瓒事件来打击赵光义,宋太祖则明显偏袒赵普,但对自己的兄弟赵光义又留了一点颜面,对他的幕僚从轻处置。这个事件显示,曾经的赵光义、赵匡胤、赵普信任无间、彼此合作的铁三角集团已经瓦解,至少已经分裂为两个明显的阵营:开封府尹赵光义集团、宰相赵普集团,宋太祖则似乎处于两个集团之间,处于平衡与调停的位置,但明显与赵普走得更近。这个铁三角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呢?赵普为什么会对赵光义进行打击呢?

赵普和赵光义关系的破裂最终还是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赵普是坚决反对赵光义继承皇位的,但是赵匡胤执意要任命符彦卿为禁军首领的事情,的确让人不可理解,那么王立群老师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光义尹京》。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三)之《赵普罢相》

赵普是赵匡胤身边最重要的大臣,俩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宋太祖赵匡胤把赵普看作自己的左右手,事无巨细,都征求赵普的意见。但是到开宝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担任了十年宰相的赵普被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那么赵普为什么会被罢相呢?这一切是怎样形成的呢?

宰相赵普与开封府尹赵光义之间的斗法,从赵光义坐上开封府尹的位子就开始了,然而二人并没有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赵光义一直躲在幕后,赵普采取的是打击赵光义党羽的方式站在幕前。姚恕之死就是赵光义集团与赵普集团斗法的又一个产物,太祖虽然也与赵光义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在一些关键事件上往往成为赵普的后盾。所以说开始斗法的实力很不对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普与太祖的关系也逐渐出现微妙的变化,到后来赵普竟然连宰相的位子也保不住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赵普的失势呢?

史书中说,自从雷德骧事件开始,赵匡胤开始对赵普产生了不信任,事实也不尽然。当初雷德骧鲁莽闯殿告发赵普的时候,太祖对赵普还是相当信任的;雷有邻的告发,使太祖彻底不信任赵普了,接着对赵普的处理就很能证明这种猜测。雷氏父子的告御状,代表了太祖与赵普关系的两个极端:相当信任与相当不信任。这种转变当然不会仅仅因为雷有邻的一次告发就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说,在雷有邻告发赵普之前,还发生了一些事情,直接影响了太祖与赵普的关系。那么,在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太祖与赵普的关系出现裂痕呢?

赵匡胤和赵普的关系经过了一个有绝对信任到不信任的过程,在雷德骧事件时,赵匡胤是绝对信任赵普的,但到了三年之后的赵玭事件,赵匡胤就失去了对赵普的信任,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如何给赵普定罪,虽然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说明太祖与赵普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不再是最初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了。接下来赵普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赵普罢相》。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四)步步紧逼

开宝六年,担任十年宰相的赵普被赵匡胤罢相,黯然离京。这意味着,赵光义皇位继承最大的障碍被剔除。就在赵普离京一个月后,赵光义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这样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准皇储地位形成。亲王尹京,这明显意味着就是皇位继承人。那么,太祖真的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吗?

在对继承人选择的问题上,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处于被逼的状态,第一是杜太后逼迫。第二是赵普逼迫。第三就是赵光义的逼迫。在三种力量的逼迫之下,尤其是光义力量不断壮大的无形威逼下,太祖很无奈,只能封光义为晋王。那么,为什么说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子上一直没闲着,而且敢于拼命发展自己的势力呢? 

赵光义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与朝中大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少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由此构成了一股潜在的无形力量。还是杜太后曾经说过的话。既然妈妈说过让我接你的班,我就得时刻准备着,这也明显是在逼迫太祖给他封王,不要违背母亲的遗言,要进一步确定他继承人的资格。那么这时被逼的宋太祖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赵光义在一定程度上胡作非为,无疑就是给太祖施加压力,逼迫太祖尽快确立他继承人的资格。开宝六年,赵光义终于晋升晋王,而在他多年的培植下,开封城里到处笼罩着赵光义的影子?应该如何摆脱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与逼迫呢?宋太祖已经无可奈何。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步步紧逼》。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五)无所不能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深夜,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在大宋内宫一场烛光宵夜之后,不明不白地离世了。第二天,赵光义正式即位。根据史书的记载,太祖离世、晋王即位之时,大宋朝野上下一片平静。没有任何人提出任何质疑与不满,太祖之死、晋王即位似乎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到底采取了什么招数,使大宋王朝最高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呢?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晚间的那次大动作,赵光义不仅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他预定的目标,而且做得悄无声息,成了大宋历史上一段难以理清的谜案。就这样,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摇身一变,成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太祖之死很突然,光义即位也很不正常,太祖的儿子、朝野上下会有什么反应呢?会不会引起政治动荡呢? 

赵光义的《即位大赦诏》虽然没有传位诏书的权威性,但作为太宗登基第一诏,仍然能起到传位诏书的功能,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向朝野说明了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这份诏书所发挥的作用究竟如何,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反正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看到的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后,没有任何人提出要看传位诏书,也没有任何人质疑赵光义的合法性。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虽然解决得不够彻底,但也能应付当时的局面;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接下来必须处理另一个问题,如何安置太祖的儿子们呢?

赵光义一个封字,不但为封了赵廷美、赵德昭的官,还封住了他们的口,那么对于朝廷百官来说,赵光义如何封住他们的口呢?他的党羽又将如何安置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无所不能》。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六)太平兴国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宋太宗赵光义正式即位,两个月后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太平兴国。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新皇帝登基,如果不是改朝换代,如果不是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的,从来都是沿用原有的年号直至第二年才改元。赵光义即位时还口口声声地说要沿着他哥哥宋太祖的既定路线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可才刚刚过了两个月,在还有八天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改元的时候,宋太宗就迫不及待地改元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宋太宗违反常理,突然改元,在一定程度上,让后人更加怀疑他即位的合法性。在这种急于去太祖化心理的驱使下,宋太宗做了一系列的改变。

通过太宗即位后一系列的改名事件、赦免事件,再来看他当年改元的行为,就不会感觉到太宗改元的突兀,甚至会理解太宗迫不及待改元的内心想法。说到底,宋太宗无视惯例的改元绝不会是他无知,而是他太“有知”了。他想尽快实现一个以太宗为绝对中心的政治格局。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完全可以运用不同寻常的手段,哪怕是故意杀人。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宋太宗会故意杀人吗?

《铁围山丛谈》记载的宋太宗指使杀人案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宋太宗即位后的确有去太祖化的严重心理,这种心理连笔记小说的作者也察觉到了,以致于有这样的笔记留世。那么在去太祖化的问题上,宋太宗还做了什么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太平兴国》。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七)文人的春天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改变了五代时期武人嚣张跋扈的局面,开始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变,逐渐重视文人的作用。但是他还需要大批武人南征北战,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所以宋太祖赵匡胤仅仅是为文人的天堂之门开启了一条缝隙,但还没来得及将文人的幸福之门彻底洞开就走了。那么,真正彻底开启这扇幸福之门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具体又做了什么?

宋太宗赵光义当上皇帝只有两个多月,就举行了他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录取人数之多,中举的考生提拔速度之快,在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宋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仅仅因为一个与自己毫无相干的张齐贤,就改变科举考试的制度,一次录取五百人,而且这还是在他刚刚继位两个多月,皇帝的宝座还没有坐热乎的时候,这种说法似乎缺少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宋太宗大规模地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考虑呢?宋太宗在继位两个多月的时候,就大规模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打开了宋朝文人的幸福之门,与此同时,宋太宗又做了一件兴文抑武的大事,那么这件大事究竟是什么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文人的春天》。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八)四部大书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对文化事业的热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兄长赵匡胤,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举录取人数上的井喷式增长,但这是出于巩固权力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地方上缺少官员的需求,但宋太宗在继位的第二年,就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编纂几部大型图书,宋太宗为什么刚一上台,就忙碌着要编纂几部大型图书呢?这几部大型图书都包含什么内容呢?

宋代的四部大书,有三部是在宋太宗一朝完成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宋太宗在继位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纂大型图书,编书在当时,真的是一件很着急的事情吗?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宋太宗,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摆平,他为什么还要专门抽调人手去编书呢?

宋太宗在继位之初,就组织人力物力去编纂几部大型图书,这在历史上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宋太宗是在进行文化建设,也有人认为除了进行文化建设,宋太宗也有笼络降臣,安抚文人的政治意图,那么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呢?

宋太宗继位不久,就组织人力物力编纂图书,一方面是为了笼络降臣,安抚文人,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博取重视文化的美名。但除了这些之外,宋太宗热衷编纂这些大型图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四部大书》。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九)今非昔比

宋太宗上台以后,开始削弱武人的权力,他采取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禁止回图贸易,也就是通过切断边地将领的财路,来达到控制边将的目的,那么除了这个办法,宋太宗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对边将的控制呢?

宋太宗继位以后,采取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的策略,极大地抑制了武人的权力,五代时期武将飞扬跋扈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在大宋西北边境发生的一件诈骗事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这件诈骗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它又是怎样收场的呢?

李飞雄到大宋的西北边地去诈骗,手中连伪造的诏书都没有,就是靠着一番吓唬,边地的大小官员,连同手握兵权的武将,全都言听计从,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宋太宗抑制武人的措施已经见到了成效,但这也给李飞雄的诈骗提供了机会,那么这场诈骗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宋太宗登基称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幅提高文人的地位,彻底开启了北宋文人的幸福之门,另一方面,宋太宗又采取各种办法,来抑制武人的地位,尤其是对手握重兵的地方节度使,更是千方百计削弱他们的力量,那么,宋太宗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今非昔比》。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十)纳土归降

宋太祖登基以后,先后将很多割据政权并入大宋版图,但是大宋的南方并没有完全统一,还有两个处于游离状态的半割据地方政权:一个是漳泉,一个是吴越。因为这两个地方政权在大宋建国前后,对中原政权一直表现得相当归顺,所以宋太祖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着急着将其收入囊中。而宋太宗即位以后,漳泉割据政权的一把手陈洪进和吴越割据政权的一把手钱叔,他们却主动将漳泉之地和吴越之地献了出来,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代帝王,他们又是怎样对待漳泉割据政权的统治者陈洪进和吴越割据政权的统治者钱叔呢?

在漳泉割据政权的统治者陈洪进,主动献出漳泉二州的时候,在开封还住着另一拨人,这一拨人就是吴越国的国主钱叔,钱叔是吴越国开国之君钱留的孙子,钱叔和他的一帮臣僚,他们比陈洪进到开封的时间还早,当陈洪进把漳泉二州献给大宋的时候,钱叔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么陈洪进主动献州对钱叔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钱叔左右为难之际,他最终决定按照爷爷钱留的遗嘱行事,钱留的遗嘱说了什么?钱叔又做了什么呢?

大宋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兼并吴越是在兵不血刃的过程中进行的,大宋在实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强迫吴越献地呢?而吴越国的钱俶为什么不进行任何抗争,就老老实实把吴越献给了大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纳土归降》。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十一)强弱异势

宋太宗在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后,把目光对准了北方的北汉,北汉是五代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小国,疆域不及大宋的三十分之一,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先后三次出兵征讨,都无功而返。而宋太宗继位后,对南方的统一,因为各种原因,基本上是兵不血刃,所以拿下北汉是显示他武功的最好机会,那么,大宋讨伐北汉,前几次为什么没能成功?宋太宗要再次出兵,又做了哪些针对性的部署呢?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但后汉的刘崇仍然把立足中原的大宋视为死敌,这样后汉就不可能臣服中原王朝,那么实力并不强大的后汉政权,还依靠了什么因素,才几次抵挡住中原王朝对它的征讨呢?

北汉能够几次抵挡住中原王朝的讨伐,虽然有很有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大的辽国对北汉的支援,而辽国对北汉的支援程度,则取决于辽国、北汉和大宋这三个政权之间的互相博弈,那么辽国和北汉,会是铁板一块吗?

北汉虽然对辽国自称侄皇帝,但北汉和辽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相信任,到互生嫌隙的过程,这使辽国对北汉的支持就打了折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辽国和大宋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强弱异势》。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赵光义》(十二)钉破并州

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完成了两件大事:先是迫使陈洪进献出了漳、泉二州,紧接着,吴越王钱俶又献出来了十三州一郡,至此,南方的割据政权已全部解决,北宋在统一的道路上,只剩下了北汉政权。在解决了南方问题后,宋太宗把目光转向了北汉。攻打北汉对于大宋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北汉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中惟一的北方政权,能够坚持这么久没被消灭,自然不是弱敌。而且前有周世宗、宋太祖两次讨伐失败的前车之鉴,大宋更不能轻易动兵。

而宋太宗自即位以来,一直笼罩在哥哥赵匡胤的阴影下,但他也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君王,如果他能完成太祖皇帝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那么,他的个人声望和历史功绩都将到达新的高度,所以于公于私,他都对征服北汉怀着迫切的心情。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讨伐北汉,在经过数月的鏖战后,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中国从唐朝灭亡后进入分裂以来,在五代之外相继建立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以及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全部灭亡,北宋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带来系列节目《宋太宗》之《钉破并州》。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三)赵德昭之死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收复了北汉后,立马挥师北上攻打辽国,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却在幽州城下,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外,遭遇辽军精锐、三面受敌,最终一日之内兵败高梁河,这是宋太宗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

由于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兵败逃亡,乱军之际,武功郡王赵德昭被谋立称帝,后由于宋太宗的出现而不了了之。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由于长子早逝,他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在朝中地位非同一般。谋立新君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事件,成功即有拥戴之功,失败就是谋反大罪,越是乱军之际越能显现政治企图。然而当大宋军队刚刚班师回京数日后,赵德昭却突然自杀身亡,那么他为何要自杀?他的死与谋立称帝有什么样的关系?赵德昭自杀对宋太宗又意味着什么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带来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赵德昭之死》。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四)满城之战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率兵攻打辽国,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由于战前宋太宗对敌情估计不足,判断失误,宋军最终在幽州城外的高梁河之战中惨败,兵败高梁河是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北宋与辽国由之前的趋于友好变得敌对起来,辽军不断南犯,北宋边患自此肇始。

而辽军虽然在高梁河之战中取得胜利,但他们对大宋的北伐十分愤怒,辽景宗必然要立即实施军事报复,于是在高梁河之战两个月后,宋辽之间爆发了满城之战。

经过周密部署,面对辽国十万大军,宋军最终以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大获全胜,不仅抓住辽军三个酋长,还获得了大批的粮草、辎重。

宋军取得满城之战大捷实在出人意料,同样的军力,面对同样的敌人,仅仅三个月之前,宋太宗还在高梁河之战中被辽军追得狼狈出逃、险些被俘,但满城之战,宋军却几乎消灭了辽军一半的军力,这样的胜败扭转实在让人惊叹,那么宋军为何能够完胜?他们用什么方法打败了实力强劲的辽军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带来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满城之战》。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五)一战成名杨家将

公元980年,不甘心满城惨败的辽景宗再次集结十万大军,兵叩雁门关,不想却遭遇了命中的宿敌--杨家将。说起杨令公杨业,几乎无人不知,杨家将一门忠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一千多年来,无论是民间传说、戏剧影视,还是小说、评书,杨令公杨业一直是大宋忠臣、抗辽英雄的形象。但是根据正史记载,杨业一生中近二十年的时间都不是在为大宋效力,而是与大宋对抗。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记载,杨业在上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之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士卒,在宋辽西线边境一带修建山寨,进一步完善了边境的防御。就在这个时候,不甘心东线满城之战失败的辽景宗又一次发兵侵宋,意欲从宋辽边境西线南下,于是公元980年的三月,十万辽军铁骑直奔雁门关而来。雄踞雁门山之上的雁门关,是塞北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关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成就了不少名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秦始皇时期的大将蒙恬,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诸将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那么这次辽国十万大军,兵叩雁门关,杨业又是如何获得“杨无敌”的称号的?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一战成名杨家将》。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六)贻笑千年的胜利

大宋王朝北伐幽州,不但没有得到一寸土地,反而引来辽国再三的军事报复。太平兴国四年十月、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先后两次发兵从宋辽边境的东线、西线南下,然而,事与愿违,满城之战、雁门之战,辽国均以失败回师。不过,辽国的攻势并没有因为两次南下的挫败而终止。太平兴国五年十月,辽国又一次卷土重来。这一次兵力更多,声势更大,规格更高,辽景宗耶律贤亲自出征。辽主亲征、兵力翻番、多次祭祀,这一切都说明辽景宗对大宋的第三次南侵提升了级别,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意。而据宋方的记载,宋太宗对辽国将从河北方向进犯的意图,似乎也早有觉察。在辽景宗兵马还没全部集结到幽州之前,太宗皇帝就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开始部署。那么为了应对辽国的二十万铁骑,宋军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根据《辽史》的记载,瓦桥关之战辽方是大获全胜,辽景宗凯旋班师后,还将立下战功的大将耶律休哥加封为辽的于越;然而据宋方的记载,宋太宗收到前线战报,说宋军击破辽军一万多人,杀死三千多,据此可知,宋、辽双方都扬言战争获胜,那么这场瓦桥关之战,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一场战争怎么可能作战双方都获胜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贻笑千年的胜利》。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七)政敌解危局

宋太宗即位之后,煞费苦心地想尽各种办法来消除他“篡位”的嫌疑,但是北伐幽州途中个别将领拥立赵德昭的事件,让宋太宗警醒:继承的危机依然没有化解。虽然时隔不久,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暴卒,但是他们的死在消除夺位威胁的同时,其实也在进步一加深了太宗帝位来源的可疑性,当时朝廷内外人心不安,气氛十分压抑,宋太宗陷入了危机——化解——危机的恶性循环中,内外交困的他终于意识到,不论如何自己努力,都不可能彻底解决这场继承危机,他需要第三者的帮助。就在这个时候,赵普,这个曾经坚决反对他即位的人出场了。

显然,在宋太宗即位后的这几年中,赵普的处境很糟糕,他不但要不断承受宋太宗对他的冷遇,而且以前跟随他的一些人更是见风使舵,争前恐后地向宋太宗诉说赵普的诸种“罪行”,这些他还都能够忍受,因为毕竟当年是他非常坚决地反对太宗即位,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而令他忍无可忍的是,来自老对头卢多逊的多方面致命打击。

赵普决定重出江湖,目的就是对付卢多逊。可卢多逊是当朝的宰相,太宗皇帝眼前的红人,就算赵普在朝中大臣中还有不小的影响力,可他毕竟多年远离大宋的权力中心,想要扳倒卢多逊谈何容易?

可以说,在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的过程中,坚决反对的是赵普;当上皇帝以后,帮助他稳固帝位的还是赵普。问题是,曾经坚决反对赵光义的赵普,他会无条件地站在对自己百般打压的宋太宗这边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政敌解危局》。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八)赵廷美之死

已经被罢相的赵普,为了恢复相位,打出金匮之盟的招牌,使得他再次出任宰相。金匮之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杜太后临死之前定下的一个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传弟不传子。可以说金匮之盟的出现,不但让赵普恢复了相位,也彻底化解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因此,金匮之盟对于宋太宗和赵普来说是双赢。但是有一利也有一弊,那就是金匮之盟约定帝位的传承是传弟不传子,这就意味着,宋太宗死后,他的帝位应该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不能传给他的儿子。赵廷美死后,再传给太祖之子。太宗之子就甭想再继任皇位了。这绝不是太宗希望的结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北宋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桩谜案——赵廷美事件。金匮之盟固然解决了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但也给宋太宗带来了一个心病,那就是皇位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可怎么办?其实,宋太宗重新起用赵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赵普是坚定的反对传弟不传子的游戏规则。那么现在好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就交给赵普去做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本是准皇储的赵廷美被拿下了。赵普算是了却了宋太宗的一块心病。而与此同时,赵普也了却了压在自己心里多年的一块心病,那就是趁机处理了自己的政治死敌卢多逊。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之《赵廷美之死》。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十九)太宗的手腕

自赵廷美开封尹被罢之后,太宗赵光义接连安排了六位知府,虽然其中不乏有能力者,但大部分都因病而终,而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在这六任开封知府中,太宗始终没有再安排自己的弟弟担任,但是到了第八任,宋太宗赵光义的别有用心就表现出来了。

赵廷美被罢开封尹后,宋太宗频繁地更换开封知府官员,到了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宋太宗第二个儿子赵元僖亲王尹京,这就标志太宗皇位继承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与此同时,在这个不断更换开封知府的过程中,太宗对中央政府两关键部门的中书省与枢密院不断进行人事调整。最终形成了“七相三参”人事格局。那么什么是“七相三参”?“七相三参”是怎么回事?

在宋代,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别掌管文武两大部门,中书门下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管政务。枢密院是最高军务部门,统领军事。具体而言,一是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与决策,掌军令;二是掌军机行政。所以说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是大宋政事的中枢系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这两个部门非常重要。宋太宗在对最高行政部门中书门下的人事进行调整的同时,对枢密院的人事也没有放松。那么在宋太宗之前的太祖时期,枢密院是怎么的一个结构呢?担任这个重要部门的人是谁呢?宋太宗将如何调整这个重要部门呢?

曹彬被罢免枢密使正应了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彬没有什么过错,实在是到了该罢的时候。在曹彬这件事情上,立功最大的莫过于弥德超了,就是他出面诬告了曹彬。可以说弥德超为此事立了功,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流放,这是怎么回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之《太宗的手腕》。

 

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二十)封禅未遂

从太平兴国六年开始,宋太宗在清理赵廷美、经营储位的过程中,对国家的两个最高部门进行了颇有意味的调整,由此构建了一个新的执政格局:这样一来,太祖朝与太宗朝新旧官员的交替彻底完成,这标志着宋太宗在登基八年之后,真正进入了自己的时代。在古代中国,一个新的统治开始往往会有一个重大标志,那就是封禅。因此,大宋政权的文武百官也开始着手忙活着封禅之事。

 在中国历史上,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还有一些帝王,想封禅而未果,比如隋文帝、唐太宗等。司马迁说:“自古受命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想封禅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封禅,帝王封禅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统一、兴盛、祥瑞这三条标准,可以说宋太宗有封禅的资格,也可以说没有,关键是对这三条标准如何认定。根据史书的记载,宋太宗本人对封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热情,那么宋太宗好好的皇帝做着,为什么突然间想起来玩儿封禅了呢?

在太宗封禅泰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皇帝不急臣民急的状态,泰山百姓两次兴师动众地到京师请愿、大臣三次上表,宋太宗最终才勉强同意,下诏封禅,在这个过程中,宋太宗表现得似乎很不请愿。那么这是真的吗?

在数千百姓的请愿和大臣的故意安排下,宋太宗终于下定决心,要封禅泰山了,但是这个好不容易做的决定在一个多月后又被迫取消,这是怎么回事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宋太宗》之《封禅未遂》。

百家讲坛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播放及下载列表:

上一部:中国历史大讲堂-清史
下一部:千古一后:北魏文明太后

友情提示:
·我们推荐使用HTML5浏览器收听读宋史,如果您不能听请使用HTML5浏览器.
·如有问题请点这里联系客服rococo@zgpingshu.com。
·评书网QQ群⑨ [ 评书网群⑨ 570967583 ] 欢迎加入. 【新群】
·评书网QQ群⑧ [ 评书网群⑧ 570967583 ] 欢迎加入. 【新群】
·评书网QQ群⑦ [ 评书网群⑦ 570968126 ] 欢迎加入. 【已满】
·评书网QQ群⑥ [ 评书网群⑥ 568025457 ] 欢迎加入. 【新群】
·评书网QQ群⑤ [ 评书网群⑤ 370899260 ] 欢迎加入. 【已满】
·评书网QQ群④ [ 评书网群④ 369897232 ] 欢迎加入. 【新群】
·评书网QQ群③ [ 评书网群③ 129781271 ] 欢迎加入. 【已满】
·评书网QQ群② [ 评书网群② 202906590 ] 欢迎加入. 【已满】
·评书网QQ群① [ 评书网群 273994480 ] 欢迎加入. 【已满】
·另:评书网QQ群⑧,群⑨,群⑨为新群,席位比较充足欢迎大家加入。


  • <font color='#ff0000'>品三国</font>

    品三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

  • 读史记之秦始皇

    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汉武帝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

  • 读史记

    读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包括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

  • 中国历史大讲堂-清史

    中国历史大讲堂-清史

    01努尔哈赤开国(上),02努尔哈赤开国(下),03皇太极称帝(上),04皇太极称帝(下),05多尔衮摄政(01),06多尔...

  • 大隋风云

    大隋风云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说谁的名声最差,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莫属。可以说,隋炀帝就是一个以“恶”而出...

  • 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歌》由王立群主持。主要讲述刘邦的一生之成败,对之进行反思和总结,得到对今人有用的启迪。是汉朝皇...

  • 汉代风云人物

    汉代风云人物

    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盛世,同时又在历史上留下...

  • 读宋史之宋太祖

    读宋史之宋太祖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秉承一贯的个人讲史风格,在吸收宋史专家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浩如烟海的...

  • 武则天

    武则天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的智慧和韬略,令男权社会的须眉俯首称臣。...

  • 读史记之汉武帝

    读史记之汉武帝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王立群,央视百家讲坛重点打造2007年年度主讲人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